1980年9月22日清晨,波斯湾上空浓烟滚滚,伊拉克军队越过边境,对伊朗发动突然袭击,拉开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序幕。这场战争,不只是两国之间的武装冲突,更是中东政治格局与宗教派别矛盾的一次彻底爆发。
伊拉克时任总统萨达姆·侯赛因希望通过战争夺回对阿拉伯河流域的控制权,同时遏制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外溢影响。在他看来,一个什叶派主导的革命政权如果在波斯湾获得道义和现实胜利,将会威胁到整个逊尼派世界的稳定。于是,伊拉克在苏联和部分阿拉伯国家的默许下,悍然动武。
伊朗方面虽在国内政局刚刚动荡之际遭受袭击,但凭借宗教领袖的号召力和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,迅速进行了战时动员。年轻人蜂拥而上前线,“烈士通行证”成为他们手中的“荣耀门票”,清真寺和学校成了宣传和动员的主要阵地。
这场战争,表面上是领土争端与资源争夺,实则背后牵动的是全球冷战格局和地区大国的博弈。美国和苏联虽未公开参战,但通过武器交易和外交斡旋不断介入,使得冲突愈发复杂化。波斯湾油轮频遭攻击,“油轮战争”使世界能源市场动荡不安。
八年血战,百万人伤亡,阿巴丹的炼油塔倒塌,巴士拉的街道满目疮痍。两国耗尽国力,经济凋敝,却未换来实质性的胜利或和平。这场战争留下的,不只是焦土和孤儿,还有一整个时代对民族、宗教与权力的深刻反思。